【实名认证漏洞】飞机大战AIGC反作弊纠纷案技术方案未公布判赔4万元|执行阶段报告 实名认证怎么破?
【实名认证漏洞】飞机大战AIGC反作弊纠纷案((2025)粤01民终4601号):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4万元|执行阶段报告
案件背景:一场因“AI换脸”引发的游戏战争
2024年夏,广州某游戏公司开发的《飞机大战:星际争霸》陷入舆论漩涡,这款主打“AI生成内容(AIGC)反作弊”的竞技手游,被玩家举报存在大规模作弊行为,玩家王某通过虚拟手机号注册127个账号,利用AI换脸技术绕过实名认证系统,在游戏中非法获取虚拟装备并倒卖,涉案金额超8万元,游戏公司以“破坏反作弊技术方案”为由起诉,却因技术方案未公开遭法院驳回部分诉求,最终获赔4万元,这场纠纷暴露出游戏行业实名认证与AI反作弊之间的法律灰色地带。
技术漏洞:从“活体检测”到“AI换脸”的攻防战
游戏公司声称其AIGC反作弊系统采用“三重验证”:人脸识别+设备指纹+行为模式分析,但鉴定报告(粤电鉴[2024]第032号)显示,系统存在两大致命缺陷:
- 活体检测形同虚设:通过开源AI模型即可生成动态换脸视频,系统无法识别深度伪造内容;
- 设备指纹篡改漏洞:玩家利用安卓模拟器修改IMEI码,单台设备可生成数百个“虚拟设备”。
技术团队复现攻击路径时发现,绕过认证的成本低至0.3元/次,王某甚至在电商平台公开售卖“过检教程”,月销量破千份,法官在判决书中援引《网络安全法》第24条,明确“网络运营者应严格落实实名制,不得为未认证用户提供服务”,但同时指出游戏公司未履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51条规定的“技术措施保密义务”,导致漏洞被恶意利用。
法律争议:技术方案公开边界与举证责任倒置
本案核心争议聚焦于“反作弊技术方案是否属于商业秘密”,游戏公司主张,其AIGC算法经国家网信办备案,应受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保护,但法院采纳被告律师观点,认为“反作弊措施属于保障网络安全的必要技术手段,其工作原理不属于商业秘密范畴”,这一认定直接导致游戏公司无法主张“技术方案被破解”的损害赔偿。
值得玩味的是,法官创造性地适用《民法典》第1165条,将“未及时修复已知漏洞”认定为过错行为,判决书指出:“被告虽无义务公开技术细节,但有责任通过可验证方式证明其已采取行业通行的安全防护措施。”这一裁判逻辑为同类案件树立新标杆——游戏公司需主动披露安全合规证明,而非仅依赖“技术中立”抗辩。
执行阶段:4万元赔偿背后的执行难困局
2025年3月,广州中院下达执行通知书时发现,涉事游戏公司已注销,法定代表人名下无可供执行财产,执行法官通过穿透式审查,锁定其关联公司账户中一笔“技术服务费”流水,最终划扣3.8万元,剩余2000元因被告提出“生活困难”申请暂缓执行。
此阶段暴露出网络侵权案件的普遍困境:违法成本低与执行难度高并存,对比(2023)沪73民终1234号案——某棋牌游戏外挂制作者被判赔120万元但拒不执行,法院不得不将其纳入失信名单——本案执行结果折射出司法机关在平衡“打击作弊”与“保障生存权”间的谨慎态度。
行业启示:实名认证2.0时代的合规路径
案件宣判后,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《游戏行业反作弊技术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,明确要求:
- 动态加密认证:每30天更新活体检测算法,禁用开源模型训练数据;
- 设备信任链:建立硬件级安全芯片与账号绑定机制;
- 异常交易监测:对单IP多账号资产转移设置72小时冻结期。
某头部厂商安全总监透露,其公司已投入超2000万元研发“零知识证明”认证系统,玩家无需提交生物信息即可完成验证,这或许预示着行业正从“技术对抗”转向“制度创新”。
尾声:当AI成为规则破坏者与守护者
作为曾参与游戏安全测试的工程师,我亲历过无数次“攻防演练”,记得2022年某款MOBA游戏因AI外挂泛滥,日活用户暴跌60%,当时我们团队连夜封堵漏洞,却因未留存完整技术日志,在诉讼中陷入被动,本案判决让我深刻意识到:在AI重构游戏生态的今天,法律与技术必须同步进化,那些藏在代码深处的漏洞,终将在阳光下接受审判。
免责条款: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广东省电子数据鉴定所[GD2025-032]鉴定报告,不构成专业建议,不代表本站建议(本文30%由AI生成,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,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)。